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的传奇之路

小林
小林
2015-03-26 19:11:22
来源:风尚中国

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的传奇之路

说起凯歌香槟(Veuve Clicquot),就不得不提及这位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(Barbe-Nicole Clicquot)。在她身上,我们既可以看到她对爱情的矢志不渝,又可以见证她对事业的执着追求。尽管她曾遭遇人生中最沉重的怆痛,但她意念中那种执拗的力量,最终强大到助她华丽转身,成就了一个顶级香槟品牌——凯歌香槟。

凯歌夫人,原名彭莎登夫人(Nicole-Barbe Ponsardin),1777年出生于香槟地区(Champagne)。1798年,她与方华斯·凯歌(Francois Clicquot)喜结良缘。他们,一个是富有的男爵的后代,真正的天之骄女;一个是法国香槟区大酒商最能干的儿子。他们的结合就像是童话里的王子和公主,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琴瑟和弦、岁月静好的美好图画。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,1805年10月,时值27岁的方华斯·凯歌突然去世,一夜之间,凯歌夫人就成了一名寡妇。凯歌夫人嫁妆丰厚,她本可以带着三岁的女儿安然度过此生,但性格刚烈的她主动从公公手中揽过担子,开始经营凯歌酒厂。在她看来,只有继续丈夫的事业,才是他们爱情的延续。她唯有坚定地前行,方能斩断对丈夫无尽的思念。

在丈夫方华斯·凯歌离开人世的第二年,也就是1806年,凯歌夫人加投了8万法郎(francs)与精通经营之道的酒商亚历山大·富尔诺(Alexandre Fourneaux)一起合作经营酒厂。然而厄运却接踵而至,由于欧洲战争全面爆发,海上运输被封锁,导致国际市场严重萎缩,凯歌夫人接手经营的第一年,销量就剧减到了1万瓶。在这期间,战乱的纷扰致使法国香槟地区的酒商一个接着一个破产,但凯歌夫人仍顽强地支撑着酒厂的运营,直到1814年6月战争结束,这种僵局才得以打破。据说1814年8月2日,凯歌夫人成功将香槟运到了俄罗斯的当天,整船共10,550瓶香槟随即就销售一空。商业嗅觉敏锐的凯歌夫人很快洞察了商机,一周之后,又发送了一船装有12,780瓶香槟的货船前往俄罗斯。很快,凯歌夫人的凯歌香槟就占据了俄罗斯市场。

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的传奇之路

1815年拿破仑(Napoleon)战败,随着维也纳会议(1814年10月1日至1815年6月9日)的召开,香槟成了欧洲法庭庆祝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佳品。渐渐地,它在上流社会(High Society)开始流行。紧接着,又开始在中产阶级(Bourgeoisie)中蔓延,成为了一种“时尚”饮品。后来,香槟在餐馆、歌舞厅(Cabarets)、甚至是妓院(Brothels)都随处可见。自此,香槟的销量大增,开始供不应求。到1821年,凯歌香槟已有每年28万瓶的销售业绩。

曾有人问凯歌夫人,她的香槟酒品质如何?她无比骄傲地回答道:“最好的。”事实上,凯歌夫人也是这样努力的。在她那个时代,人们很难去除香槟发酵过程中产生的沉淀。工人们得手工把酒从一个瓶子倒向另一个瓶子来清除瓶底的渣滓。但这样做,香槟中极其宝贵的气泡就会跑掉,酒就少了许多回味,这种弊端影响着香槟品质的飞跃。凯歌夫人发誓要解决这个难题,她几经探索,终于想出了转瓶法(Riddling)。她在桌子上钻出一个洞,将香槟酒瓶倒置在洞里,这样底部的渣滓就会慢慢地沉到瓶口。传说,第一张用于转瓶的酒桌还是凯歌夫人用家里的桌子制成的——不管这是真是假,有一点是确凿无疑就是凯歌夫人成功了。清澄无暇的酒液使凯歌香槟风行全球,所以人们宁可等在港口,等待那远途而来的凯歌香槟,也不愿买上一瓶哪怕是同一产地别的品牌酒,因为凯歌香槟意味着品质。

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的传奇之路

尽管优质的香槟诞生了,但凯歌夫人追求完美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止。还是在两百年前,凯歌夫人便有了极超前的品牌意识。她用一只船锚把Veuve Clicquot Pousardin的首字母VCP串连起来,刻铸在酒瓶上,成为当时独一无二的商品标志。后来,她还采用了明亮的黄色设计了酒标,注册了自己的商标。在当时,凯歌香槟年销量已达75万瓶。

1866年,89岁高龄的凯歌夫人与世长辞。当听闻这个不幸的消息时,全世界的媒体都纷纷表示哀悼,缅怀这位值得尊敬的优雅女士。然而,在今天,当我们在享用凯歌香槟时,我们仍然会想起她,想起这位改变了我们生活方式的香槟之母——凯歌夫人,想起她沉默、坚强的岁月,想起她对丈夫、对家庭的责任,想起她那关于香槟与爱情的传奇的一生。

©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以及任何形式使用。
标签:香槟之母    凯歌夫人    
你该读读这些:一周精选导览
更多内容...
奢华私语 时尚衣橱